- · 《图书馆杂志》刊物宗旨[09/30]
- · 《图书馆杂志》征稿要求[09/30]
- · 《图书馆杂志》投稿方式[09/30]
- · 《图书馆杂志》数据库收[09/30]
- · 《图书馆杂志》栏目设置[09/30]
在哪里发表教师论文比较好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坚持动笔,注重细节。 文章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,其着力点在于掌握观察方法和平时注意观察(观察力高的人比别人发现更多,学到更多知识)。 像这样
坚持动笔,注重细节。 文章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,其着力点在于掌握观察方法和平时注意观察(观察力高的人比别人发现更多,学到更多知识)。 像这样动笔很容易,构想层出不穷。
可以定稿,反复修改。 鲁迅先生永远的名言“好文章是经过修改的”。 多次阅读,会看到缺陷; 反复修改,基本围绕主题,分清层次,达到内容的丰富,重视老师的评价。
欢迎发表评论,老师的指导…
他们匪夷所思的知识来自何处?
这不一样是鬼扯吗?他告诉我鬼谷子的生命状态是全然地活在智慧中。有个老同学很有观点,我常和他聊天。
有一天看他正在看《鬼谷子》,我就问他:像鬼谷子啊,姜子牙啊这类神人,他们匪夷所思的知识来自何处?是靠自己读书思考和实际经验积累来的吗?那为什么他们常常住在山里,一住几十年,还能够把山外面世界的事情说的如此透彻呢?
他说:你看过鬼谷子写的东西吗?
我说:看过,但是看不太懂。
他说:鬼谷子的东西严格上来讲是道家的东西。
我说:他说的纵横捭阖好像是很实用的东西,为什么说是道家,道家不是虚无的东西?
他说:那是你误解道家,道家为什么不实用,道家一样很实用,佛家也一样很实用。可是我们常常看到几个字,虚啊无啊空啊的字就觉得人家是出世法。本来都在世界上活着,又有什么出世和入世的分别呢?这样的分别也只不过是对喜欢分别的人故意说而已。
鬼谷子的东西实际上是道家的东西。道家的东西也是从道而出演而化之,能够有利于身家性命生活作为的。只不过鬼谷子把这一套东西呢演化到了现实社会的许多事情运作上。
所以你看起来好像他是在谈知识点经验谈谋略。但你要知道他的谋略是很高妙的。没有悟道,是立不住脚写不出来这些的。
我曾经有一个朋友,他天上地下,无所不知,无所不晓,古今中外无所不谈,什么东西都懂的,而且每天还在不停地饥渴学习。他和别人谈合作能很快就把事情理清条理,搞清楚核心在哪里,然后一套东西出来清清亮亮的,让所有人都折服。
可是问题在他这套东西是一个流程式的套路。几乎面对很多事情都是同一个这样的套路。他这些经验常常不来自于他自己的体验和体悟,也不来自于他自己智慧的开发,
全部来自于知识的堆积分析梳理和总结。也就是说常常来自于他对知识的观察,对其他人做事情的观察,和对整个行业产业运作案例的观察。
他能熟悉行业各大佬大企业的发展最新动向,和时代同步。当然精准与否我们不知道。
所以他做事情的结果就是,常常搞不好人家的事情,一合作起来遇到很多具体的变化,他就无法把握了,因为他没有自己的经验和具体的操作智慧。
另外有一个朋友,他不怎么出门,总是躲在家里。好像书也看得不多,平时也不怎么去关注这些行业产业信息,可是当他做起事来的时候,随便拿点资料看一看。马上进入那个状态就能够搞清楚这个事情具体应该怎么做,然后他那个经验就好像无中生有喷涌出来。
具体你问他这些事,事情的想法从哪里来的他也不知道,但是他只要进入那个状态,这些灵感常常接二连三地就出来了。
所以我们常常惊奇他躲起来却反而不被社会淘汰,长期做到与时俱进,可是他自己说他经常不思考,大脑长期是停止运作,活着就像个白痴。
朋友们不太相信常去试探他,发现确实是,他很多事情根本不过脑,脑子运作的状态非常差,可是他进入一个工作状态的时候,那个效果和效益和力量又非常大。
尤其是那种触类旁通万物皆为所用的感觉,让人印象非常深刻。一开始我们常问他,你到底看些什么书都看些什么节目或者电视文章,他说他不怎么看书,也不关心别人说什么。
他只是很享受比较孤独安静的状态,他觉得自己的灵感就从这里面出来的。他说经常很多事情解决不了,他就放下,尤其要把大脑停下,过不了多久他的心和直觉会给出答案。
比较奇怪的是跟他说话你会发现他很多时候都能够引经据典,把事情说的特别生动,道理逻辑非常的折服人,然而他引经据典的那些细节却记不清楚。不是搞错人就是遗漏字句,但是你听起来又不受影响,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。
等他说完了,你去问他,你刚才说的这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能否再说说,他却反问你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?所以如果你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,你要记得这是高人,你要呆在他身边学习一下,至少不要跟他当面错过。
文章来源:《图书馆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tsgzz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6/263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