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从静态典藏到动态交互 ——论图书馆艺术教育(2)

来源:图书馆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12-10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近代以来的积累,使得无论国内还是国外,博物馆、美术馆和图书馆有各自的分工或职能。一个对清代画家石涛感兴趣的人,要到中外大小博物馆或美术馆

近代以来的积累,使得无论国内还是国外,博物馆、美术馆和图书馆有各自的分工或职能。一个对清代画家石涛感兴趣的人,要到中外大小博物馆或美术馆观摩原作,还要到图书馆浏览各种石涛作品、著述、相关研究的印刷品文献,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,才能开始对石涛的研究。那么,图书馆是不是与艺术品的典藏逐渐无关了呢?表面上是这样。不过,看看那些印刷品我们就知道,除了不是原作,而是仿本或“副本”外,其数量和规模,都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时代,而各类研究著述,也比以往丰富得多。可以说,图书馆及其“艺术资料”,仍然是艺术生产和消费中重要的一环。

在传统时代,围绕图书馆(乃至博物馆)而发生的艺术教育,受众面较小,教育规模受各时期社会文化水平的制约而难以扩大,教育方式也趋于自发、零碎。上文提及的古代皇家图书馆,只有贵胄和帝王任命的史官硕学才能进入。当然,这种情境下的艺术教育,也有其自身优势:可直接面对实物进行,可发挥图书馆的实体效应,将艺术品馆藏与著录有效对接,从而完成小规模的艺术传播和接受,进而完成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与代际传承。

二、动态交互模式: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与艺术教育

20 世纪下半叶以来,图书馆中的艺术教育,开始走向动态交互模式。在其狭义层面上,“交互”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,但我们应该指出,读者与图书馆艺术资料的交互,在传统时代同样存在,只是其规模和方式与今天不同。如上文所说,传统时代是人与实体艺术资料的直接接触,其交流互动最终也只能呈现为静态的文本(馆内借阅记录,及个体的评论、题跋、笔记等);而在今天,这种交互则主要借助电脑和软件,在互联网这一中间媒介或平台上展开,电子平台和通道的模块,将决定人们与图书馆艺术资料互动的方式和效果,决定艺术教育的规模和效果。

决定这种变化的关键,是人类知识传载方式的变迁。马歇尔·麦克卢汉(Marshall Mcluhan)曾说:“用明晰而又不可重复的形式作形象表述的艺术,是我们西方长期视之为理所当然的艺术。但是,我们常常忘了,如果没有印刷品和蓝图,没有地图和几何,现代科学技术的世界是难以存在的。”[5]发生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后的艺术的分化和专门化,正是恰好利用了印刷技术,把那些动态的过程、易逝的文本(包括声音、图像、行为等)转换为可视的、可复制的、静态的文本,有效地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,从而也成为最有效的文献保存方式。这些静态的文本陈列在图书馆的书架上,按照某种特定的编码顺序,与其他学科的文献一起,共同构成关于艺术历史、艺术知识的纵向、横向的学科体系。

我们知道,艺术教育建立在师生对过去艺术的理解和继承之上。而艺术的发生和发展、艺术作品的生产和消费、艺术家的借鉴与创造,都处于一定的历史情境之中。构建这一历史情境,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或信息。比方说,要真正理解石涛,首先至少得从三个方面入手:一是了解16-18 世纪之间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,它涵盖了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,诸如政治导向、经济方式、地域因素、文化艺术机制等;二是了解16-18 世纪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创作,了解绘画观念、风格与艺术思潮的承续关系;三是了解石涛的成长、师承关系、社会交往、作品以及著述。这么做是因为,我们一般认为历史人物都处在一个历史的链条当中,那些复杂的,一般被叫做“背景”的问题,总是会与我们的论题相关,所以至少应该首先确定他在历史经纬线中的坐标,搞清其来龙去脉。但我们会很快发现,仅有这些知识也远远不够,关于物质材料的科学知识,关于画家应酬与作品定购的具体细节,关于那个时代普通文化阶层的思想状况,同样会对我们的理解产生影响。在这个意义上,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,往往仅仅能完成其中的某个部分,比如挑选石涛的代表作品,按照编年顺序或画家个人风格进行分期,在有限的时间内予以展示或阐述,其局限性显而易见。

审美教育并不仅是欣赏美和审视美,还应该知道美从何出、美在何处及美的程度。我们说,没有真正的审美理解则没有传承,自然也就谈不到真正的艺术传播,这话应该不会过于偏差。图书馆中的各学科文献,只是静态的陈列品,它需要艺术接受者主动地浏览、演绎与阐释,在各种艺术文献的基础上,凭借其他相关的各类文献,重构关于艺术历史、艺术知识的情境,既要以艺术作品为主体,又要以其为情境之一,经过审美感知、审美理解,到达美的升华。最终,将这些静态的文本转化或内化为个体的精神存在,再经过代际传承,沉淀为集体意识。艺术的传播要通过图书馆与博物馆等中介或媒体。麦克卢汉指出,信息与媒介不可分离。媒介通过信息不停地传播自身的信息价值、结构功能和社会文化变化的力量[6]。

文章来源:《图书馆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tsgzzzz.cn/qikandaodu/2020/1210/569.html



上一篇: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图书馆视觉导向标识设计的
下一篇: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”里蕴藏着浙江人的文化理

图书馆杂志投稿 | 图书馆杂志编辑部| 图书馆杂志版面费 | 图书馆杂志论文发表 | 图书馆杂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图书馆杂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